close

《吃苦?吃補!》

 

  近來,由商業周刊刊載的清大台勞文章,一時沸沸揚揚、從網路上到平面媒體、談話節目,無一不爭相論述、各表其志。而回答該問題的年齡層、職業分佈,也相當多元,上從基金會董事、資深媒體人、文教相關機構到學生、上班族等等,答案、立場直可說是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!

 

  其實,沒錯。這是媒體狗血了一些,是該篇文章用字遣詞、採訪結構上有所疏失,但,真的毫無隱憂?一無可取?竊思,若當這是一個引信,那從中剝落下來的,又是什麼呢?

 

  過去幾年,朗朗上口的草莓族,如今,有了一個稍作正面的說法:「草莓族不草莓,只是他們得不到他們需要的,而離開。」所以,當薪資達到某一標準,就算環境惡劣,草梅也成地瓜。這樣的結論,以多從角度論析,實憂喜半參。喜的是,原以為的草莓,其實,也有著勇於承擔壓力、認清現實、突破現狀、規劃後路等社會資深成員所期望的特質。憂的是,那笑貧不笑娼,向錢看齊的現狀,而這,同我們的教育是脫節的,敬業樂業、不分高低、細部做起,自我成就。

 

  的確,打工,並不是該鄙棄的事情。衝擊著我們新鮮人的是,當環境不能給我們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,連基礎的下兩端都滿足不了,如何向上攀升?薪貧、月光,當省吃儉用也看不見下一目標,我們又該何去何從?如果台灣年輕人的第一捅金,這片土地產不出來,怎麼能夠讓我們安心於此?人,難免戀鄉,取之社會,用之社會,落地扎根,又何嘗不是我們童年祈願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Le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